清嘉庆二年八月,在办理完酉秀地方善后事宜后,鲁华祝升任潼川府知府。代理四川总督福宁以保宁府同知吴大勋调任酉阳直隶州知州。根据《潼川府志》记载:在鲁华祝到任潼川府知府前(十月到任),吴大勋还代理过潼川府知府(八月二十六日代理)。
吴大勋(约1736—1808),字建猷,号酉亭,江苏松江府青浦县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历任功臣馆誊录、江西信丰县知县、新建县知县,云南寻甸州知州、丽江府知府、昭通府知府,直隶河间府同知、直隶顺天府南路同知(在直隶任职期间,曾暂代保定府保安州知州),四川保宁府同知、代理潼川府知府、酉阳直隶州知州。
奏請以候補同知吳大勳補授河間府同知由
刚直爱民 云南知府左降四川
乾隆三十一年,吴大勋由功臣馆敘选江西信丰县知县,其间,吴大勋破旧俗,严刑法,风俗为之一变,至乾隆三十四年,调任江西首县南昌府新建县知县。就在吴大勋调任新建县这一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巡视江西,经过南昌府时,其前导仆役打着接待李侍尧的名号,向吴大勋索取财物,吴大勋不肯,且以勒索为由杖打仆役。李侍尧闻信,“奇大勋”,并将仆役驱逐出府。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乾隆三十五年,吴大勋“以大计卓荐”,被李侍尧明升暗降,奏“升”云南曲靖府寻甸州知州。
在李侍尧的保荐折送达吏部不久,乾隆三十五年十月,另外一份由江西巡抚海明参奏吴大勋“拿获新疆改遣逃犯不行查报”的奏折也送达吏部,经管理吏部事务大学士刘统勋照例参奏降级处分。至乾隆三十七年二月,吴大勋捐复,才得出任寻甸州知州。此后,吴大勋历任云南丽江府知府、昭通府知府,期间因“命案相验不实”“信丰县任内失察邪教”等因降三级用。
乾隆四十四年,吴大勋丁忧回籍,四十七年服满赴部补官,因前番降级,历任知府的吴大勋被奉旨发往直隶以同知候补,至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直隶总督刘峨以吴大勋“年壮才明,老成勤干,历任差委,办理妥速,平日兼能留心河务”奏请补授直隶河间府同知,督捕匪盗,兼管河务。同年十月,刘峨又奏请以吴大勋调署顺天府南路捕盗同知,至乾隆五十一年,由管理吏部大学士阿桂、吏部尚书刘墉题请,实授直隶南路同知。
在吴大勋任职直隶顺天府南路同知期间,乾隆五十七年,府属大旱,竟有饿死者,吴大勋数次前往直隶总督衙门请求赈济,但总督梁肯堂认为还没到朝廷规定发赈的程度,不允。吴大勋见状,拿着同知印绶到总督衙门请发赈粮,这一举动也激怒了梁肯堂,拂袖而去。虽然如此,吴大勋仍未放弃,在总督衙门前等待,只等梁肯堂出门,即叩请发赈。吴大勋的做法让总督府幕僚为之动容,至下午时分,幕僚恐吴大勋受饿,备来饭食,吴大勋见状,大呼:“百姓饥且斃,大勋忍独饱乎?”梁肯堂听到这句话,方才走出总督衙门,详询河间府灾情,在吴大勋声泪俱下地禀报中,梁肯堂也深为感动,于是答应请旨发赈,活民无算。
虽然梁肯堂奏请发赈,但对吴大勋也产生了意见。至乾隆六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梁肯堂以“人地不宜”等理由,奏请撤回南路同知衔,以同知补用。嘉庆元年,被撤回同知衔的吴大勋赴部引见,以“简缺用”,“掣得四川保宁府同知”,同年九月,到四川上任。
龚滩川主庙
平粜济民 小筑自号喜雨斋
嘉庆二年十月,鲁华祝抵潼川任,吴大勋旋即启程赴酉阳直隶州知州任。“年岁荒旱,粮价昂贵,仓储空虚。”这是吴大勋到酉阳任上首先询问到的情况。“州在万山之中,跬步难行,虽与楚黔接,而客贩不至。米粮入市,日仅升斗,皆肩挑背负而来,居奇日甚,城内居民辄有乏食之虞。”
酉阳连年荒歉,加上周边不靖,粮食运买困难。嘉庆三年,酉阳春旱,让本就乏食的酉阳州城粮食供给愈发困难,而酉阳用于调节粮价、备荒救灾的常平仓、社仓中储备三千四百石谷子(一米二谷,即储备一石米,抵二石谷),因黔楚战事,早已消耗一空。为防不良商人囤积居奇,也避免因饥馑酿成祸端,吴大勋即欲筹备粮食,以度灾年。
就在为城中官绅民等粮食发愁之时,吴大勋偶见鲁华祝办理酉秀善后事宜时有四川布政使司衙门檄文“饬议秀山县存贮征苗案内,余存军米万余石。”吴大勋询问属吏,确有其事,于是向四川总督衙门、四川布政使司衙门陈述酉阳灾情,请“以秀山存剩军米运州平粜”,并将平粜方法一一陈述,在得到总督衙门许可后,始运米到州。
为避免运米给仓场民夫带来负担,吴大勋自捐俸银数百两,以作食宿之资。同时为避免官兵与民争买滋事,吴大勋又与新任酉阳营游击张明德商议,统计兵弁数量,“兵若干名,每日口粮若干石,总共拨米移营,按日散给,以饷银核准粜价归款”。在吴大勋的极力筹措下,酉阳城内不仅“兵民两安”,而且市场粮价稳定,至秋收后,将平粜所得银钱购买粮食,充实仓廒,对于次年应对灾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吴大勋任内,酉阳时遭荒歉,因平粜买补措施得当,酉阳人民得度荒年。嘉庆五年夏,酉阳“兼旬无雨,山土成焦,水田亦坼。粮价因之腾贵,人情惶骇。”在力筹平粜的同时,吴大勋恭设雨坛祈雨。每过龙神祠,吴大勋必往参拜,以示祈雨之诚。后来,吴大勋在州衙二堂边建筑书屋三间,因“久旱得雨”,遂命名为喜雨斋,同时写下《喜雨斋记》,记录在酉所遇旱情情形。而吴大勋在酉阳任内所著书稿,亦命名为《喜雨斋杂著》。
碧津桥(罗仁昌 摄)
重修圣庙 著书课士振文风
“尤切切于文教,进诸生而课之,择其尤者给资助试,仍时召诸生讲经义、课文章,终日不倦。”嘉庆四年秋八月,酉阳圣庙(学宫)重建告竣,酉阳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山西屯留知县冉广燏在《重修圣庙序》中如是评价吴大勋。
嘉庆二年冬,吴大勋初到酉阳上任,及前往圣庙行释菜礼,见“殿庑、明伦堂已剥蚀渗漏”且“规制缺略”心知学校不修而人文不起,即有重修之意。然而因为荒旱歉收,极力筹措赈济事宜,一直搁置,至嘉庆三年八月,“民食已裕,仓储已足”,于是捐出养廉银倡导士民捐资重修。因在“平粜买补”中竭诚为民,故而此次倡议“士民皆踊跃将事”。“凡木石、砖瓦、灰泥、油漆、钉铁之类无弗具,石工、木工、土工、画工之属无弗集,正殿、廊庑、门楹、阶戺、缭垣无弗整;泮池、宫墙、桥门、奎阁、祠宇之制无弗备。”自嘉庆三年八月兴工,至嘉庆四年八月完工,酉阳学宫秩然具备,规制完整。
此后,吴大勋时召诸生讲学其中,每次课艺,文章不下数十篇,吴大勋都一字一句改易指示,“务使理法兼到而后止。”而凡是有士子涉及讼案,吴大勋则“诘其所学,试以诗文,文理清通,辄蒙宽贷。”以往,酉阳知州科试岁试,录取名额达七八十人,而吴大勋只择优取十八人,在同年院试中,所录取的十六人基本在这十八人之中。同时,吴大勋五易其稿,亲手编著《读易枝词》《图卦杂说》以课士。
在吴大勋所器重的酉阳学子中,冉正时得选恩贡、冉祖琪得选岁贡;冉瑞岐考取举人,出任雅安县教谕;陈序乐考取举人,历任直隶保定府定兴县、赞皇县知县,酉阳二酉书院山长;冉崇文祖父冉正维考取拔贡。特别是冉瑞岐、陈序乐、冉正维三人后来均为酉阳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至同治年间,冯世瀛、冉崇文修订《酉阳直隶州总志》时,仍然评价“衡鉴之精,士林中至今传为嘉话云。”
重修学宫碑记拓片
遗书未见 简册犹著刺史名
除了重修圣庙外,吴大勋还新建文庙,重修先农坛、大寺堂、碧津桥。“他如尊高年、重节义、矜鳏寡、恤困穷诸善政”不胜枚举。因吴大勋“被于酉者深矣”,同治年间酉阳修订州志时,冯世瀛等也收录了吴大勋的《节妇徐吴氏碑记》《题陈如翰孝义行状后》《平粜买补记》《喜雨斋记》《重修学宫碑记》《石鼓记》《川主庙碑记》,为州志所载艺文最多的酉阳州牧之一。
“治行称第一”,这是《松江府志》中对吴大勋在酉政绩的评价。根据《松江府志》记载,吴大勋著有《读易枝辞》《滇南闻见录》《喜雨斋杂著》《酉阳公余录》。
“少年同笔砚,暨壮各其身。君抱安民略,吁嗟未尽伸。”这是青浦诗人张鼎臣悼亡吴大勋的诗。嘉庆六年,年满六十五岁吴大勋再度被弹劾“在直隶保定府保安州任内亏欠仓库银”,虽经完缴开复,但此时的吴大勋已然看淡官场,呈请告老休致,在得旨允后,吴大勋又回到云南,主讲五华书院。(曾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