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常 文/图
2015年10月,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京举行,来自全国11个少数民族剧种的15台19个优秀剧目陆续上演,经过层层筛选,以宜居乡沿峰村阳戏班班主黄秀祥为主的土家阳戏《平叛招亲》作为重庆市唯一参演剧目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通俗易懂的文学脚本,高亢激越的音乐声腔,豪放质朴的表演动作,古朴神秘的面具脸壳,浪漫奇特的爱情故事,赢得阵阵掌声,这也让全国观众了解了一个来自武陵山深处的神秘剧种:酉阳面具阳戏。
“州属多男巫,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具……法生旦净丑,插科打诨……代人还愿,歌舞求神。”这是清同治二年修订的《酉阳直隶州总志》对阳戏的记载,足见早在清同治以前,面具阳戏已在酉阳广泛流行。宜居乡沿峰村面具阳戏就是起源于这一时期,据黄秀祥介绍,沿峰村面具阳戏自清嘉庆年间传入,至今传承11代,200余年。
源起汉唐 川黔地区传承久
面具阳戏,酉阳地方又称为“脸壳戏”。关于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虽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清代四川酉阳州、平越州、涪州、綦江县、江津县,贵州遵义府、桐梓县、独山县、都匀县等府州县的志书均有记载,可见阳戏在川黔地区传播广泛。而在现代,面具阳戏仍流传于酉阳宜居、小河、丁市、李溪、铜鼓等乡镇。
对于阳戏的起源,《酉阳直隶州总志》记云:“出于川西,言刘蜀后主时所传。”而在酉阳民间传说中,部分与蜀汉“关圣帝君”(即关羽)相关,酉阳阳戏供奉的主要戏神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盖天古佛伏魔关圣帝君及其他诸神。相传关圣帝君刚出道时骑的是一匹白马,故而跳阳戏的坛堂称为“白马堂”,同时,对于阳戏面具的存放,通常收藏在掌坛师家中的箱子内,唯有关圣帝君的面具是供奉在堂屋的神龛上。
与《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不一样的是,宜居乡沿峰村传说中的阳戏来源又称“始于唐,兴于宋”。黄秀祥介绍,相传,唐朝李世民梦游天界,见天庭正在演戏,梦醒后,决定组织戏班,于是下旨,命徐茂公出演丞相,尉迟恭扮大王,罗成演小生,罗成的母亲出演旦角,自己出演皇帝,统领整个戏班。就这样,在李世民的倡导下,阳戏渐渐发展到民间,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堂号源于蜀汉,戏剧始于唐朝,民间传说结合《酉阳直隶州总志》的记载,无从分辨,但在阳戏“正戏”开演前,都要念唱“白马堂上,唐朝启教”,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上也写的是“唐朝启教,历代戏官”八个字。
解除病灾 阳戏“灵验”应用广
“撞锣打鼓客满堂,怪画狰狞摇烛光。病坚横行要神治,老巫狎神解神意……神灵不灵巫口生,珓吉不吉巫手成。前巫出门病不利,后巫韸韸舞阳戏。”这是晚清“西南巨儒”莫友芝《撞锣行》描述的跳面具阳戏的场景。对于阳戏,各处地方志的记载详略不一,但基本是“解病灾”,有的生病不能治愈,许愿跳阳戏,有的病愈后“还愿”跳阳戏,莫友芝“病坚横行要神治”一句即得源于此。
《贵州通志》记云: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者,川主、土主、药王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沿峰村跳神祭祀仪式中也要供奉川主、土主、药王三圣。“每灾病,力能祷者,则书愿帖祝于神,许酬阳戏,既许后,验否必酬之,或数月,或数年,预洁羊豕酒,择吉招巫优即于家,歌舞娱神,献生献熟,必诚必谨。”
由于阳戏很“灵验”,阳戏也逐步从治病的“愿戏”发展成重要的节庆或是避过大灾大难后举行的庆祝还愿活动,在复职升官、嫁女娶媳、求神赐子、安胎保子、发财进宝、诞辰贺宴、天旱求雨、娱人喜庆以及酬神祭祖等情况下,都可以跳戏。黄秀祥介绍,病愈唱《大孝记》,庆寿就唱《全家福》,新婚之庆唱《双孝记》,福荫子孙唱《水红花》,还有《红灯记》《押牌记》《龙凤再生缘》及耍戏《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等。
形象逼真 状貌庄严不可侮
“因为戏剧包含了很多人物,每一折戏的人物角色不同,演员在换妆的时候,转换不过来,就采用了面具来代替化妆。”黄秀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的阳戏面具的由来。
阳戏的面具,本地人俗称“脸子”,通常由白杨木制作而成,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人专门从事面具制作工作。面具高约28公分,面宽17公分,厚深6公分,头顶或帽与面部相连,头面后部镂空,呈半套头面形状。表演时,面具戴在前额,头顶至颈项用白棉布围扎包垫,人面的下部用单层白棉布围遮,既可以给人神秘感,又可以将讲唱的声音传出,装扮者的眼睛从面具的口中向外视物。
在沿峰村阳戏中,有20余个角色,如关圣帝君、皇生、小生、老生、老丞相、元帅、老臣、先锋、先行官、火王、二大王、军士、公主等,相应的面具均是根据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雕刻,其如关圣帝君面具满面赤色,卧蚕眉,丹凤眼,神态庄严;皇生面具面呈肤黄,细弯眉,小眼长鼻,状貌庄重;二大王面具面色赤红,剑眉凤眼,大髭子,面呈金刚之态;包丞相面具满面油黑,圆眼无眉,双颊凸出,黄齿红唇,貌呈凛然正气之状,各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关帝赐福 环环相扣消灾难
阳戏一般在正月间举办,需要还愿跳戏的主家须要到掌坛师家说明情况,而掌坛师要有把握能为主家消灾祈福才敢答应。在确定时间后,掌坛师须虔诚准备,并与班子成员商议剧目,分配角色,合马口,对台词,确保演出顺利进行。到约定日期,主家要亲自到掌坛师家放鞭炮延请,此时掌坛师再对神龛上的关帝圣君说明情况,请关帝圣君临坛赐祥。此后再带上跳戏的法器、乐器、服装、道具到主家去布置坛场。
跳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请神、关爷镇殿、庞氏夫人镇台,第二部分为正戏,第三部分为送神、关爷扫殿、掌坛师投蛋。其中,如果在掌坛师家中跳戏则不需要关爷镇殿、关爷扫殿两段。
请神,即掌坛师请关圣帝君和诸神以及戏坛宗师,临坛受祭,并代主人家向神灵表明信人愿情,说明酬神内容,请神接纳一堂恩礼,祈神赐福信人,扶持弟子,事通法灵,圆满成功。关爷镇殿即在跳戏开始时迎请阳戏供奉的主要神灵关圣帝君临坛之后,即以关爷之神威,震慑邪魔,帮助信士避凶除灾,以便了却所许良愿。庞氏夫人镇台即请供奉的神灵庞氏夫人来此替主人家了愿,并与夫君姜郎相公一道,全花凡间志人行孝扬名,流芳百世。
正戏的演出多是完整的剧目,观者的主要兴趣点也集中于此。正戏演唱的剧目,一般是根据主家跳戏的因由基本相符或相近。如果为了庆贺寿诞、娶媳、升官、病愈等跳戏,就唱《大孝记》等;如果为了求雨跳戏,就唱《鹦哥记》等;如果为了庆贺得子跳戏,就《杜老送子》等;如果为了庆贺出征胜利跳戏,或者主家是武将兵勇,就唱《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如果跳戏主家有后娘不贤,可唱《蟒蛇记》等。每一折戏,都有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更具有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忠君爱国、孝老敬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正戏剧目演唱的多与少,根据以主家请班跳戏时间的长短确定,有的五天五夜,最短唱一天一夜,其演唱剧目的多少自然不同。
沿峰村面具阳戏的唱腔比较简单,其板式分为“一字”和“二流”。“一字”在演唱时不受节拍的限制,在保持曲牌唱腔的总体风格前提下,扮演者可以耍腔,作一定发挥,自由变化;“二流”则有板眼的节拍限制。无论“一字”或“二流”曲牌的结构,基本上是以上下句为主体,无固定的字句形式,都用打击乐器伴奏,有的面具阳戏坛班也用二胡伴奏。面具阳戏的唱腔主要有皇生腔、丞相腔、元帅腔、小生腔、小旦腔、老腔、大王腔、书童腔等,俗谓“九板十三腔”“诙谐调弄,观者哄堂”。
整个仪式圆满结束前,掌坛师祈求神灵勾销信士所许良愿,并帮主家除去灾祸,降赐福祥,称为“送神”。同时在关圣帝在离去之前,替主家扫除一切邪魔妖怪,扫进钱财吉福,封赠主家添福添寿,大吉大昌,称为“关爷扫殿”。一切结束后,主家与阳戏班子成员唱着前路引,走向选定好的主家屋背后的十字路口,掌坛师念诵咒语,将鸡蛋扔向天空,将鸡蛋摔破,如果鸡蛋完好,还需重摔,这个过程叫“掌坛师投蛋”,至此,各自回家,一场祈福跳戏才圆满结束。
世代传承 酉州大地扬非遗
20世纪60年代,在“破除旧风俗”的影响下,沿峰村阳戏一度停演,至70年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又再度兴起。二十一世纪以来,受各种现代媒体和娱乐方式的影响,看戏已经不再是人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和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从事阳戏演出也不能给从艺者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导致学习阳戏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下,沿峰村阳戏班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这三天,都要集中供起神位,在掌坛师家演出,以此来团年过节,同时也让所有戏班成员更好地交流和学习阳戏,以让阳戏得到更好的传承。
2007年,包括宜居乡沿峰村阳戏班在内的酉阳面具阳戏被成功申报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面具阳戏也成功与酉阳旅游融合,相关部门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龚滩古镇设立面具阳戏非遗传习所,以宜居乡沿峰村阳戏班成员黄仕飞为主的面具阳戏项目在龚滩古镇西秦会馆驻场演出,并成功助力龚滩古镇入选国家非遗小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法生旦净丑,插科打诨,代人还愿,歌舞求神”的民间戏剧正大放异彩,成为酉阳文旅融合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