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常/文 通讯员罗仁昌/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百姓娱乐形式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晚饭后的坝坝舞,在忙碌中寻找城市化的气息。然而对于小河镇小岗村乌川坑(小地名)的村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有着百余年传承历史的罗家花灯。
正月花儿二月开,二月园内百花采。
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葡萄架上开。
五月牡丹对石榴,六月荷花水中开……
一声声颇具节奏的锣钵声响,透着古朴传统的气息,一段段历史故事的花灯唱词,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祈愿与祝福,罗家花灯起源于清朝末期,迄今一百余年,20世纪70年代,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罗家花灯叫停,直到20多年后又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戒赌博 世元遣子学花灯
“一字写来王伯当,二龙翻身斩蔡阳。三人结义紫金辉,四马投唐小秦王……十七梁山张燕子,十八罗汉下天堂。十九罗通定北界,二十八宿闹昆阳。”这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家花灯《二十八宿闹昆阳》的唱词。小河镇小岗村乌川坑(小地名),只要是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能哼上几句花灯调子。
两百多年前,罗氏先祖搬迁至此,经过数代的辛勤耕耘,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特别是到清光绪年间罗世元一代,家业丰厚,衣食无忧。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孙玩物丧志,热衷赌博,罗世元多次劝诫无果,这让他十分苦恼,于是产生了用灯戏来打发他们赌博的时间的念头。
据罗家花灯市级传承人罗忠庭介绍:“罗世元让他的几个儿子去外面学花灯,学了之后就回来邀起大家一起跳花灯耍,效果很明显,大家都来观看花灯,都不去打牌赌钱了。”此后,为丰富花灯戏的内容,罗世元又邀请同里乡贤秦义君撰写花灯词。同时设立白马堂,让罗家花灯一代代传承下来。
丰富内容 罗家花灯广流传
之后的几年里,罗世元与秦义君以及罗秦两家族贤不断改进花灯调子、丰富花灯唱词,撰写和改编了《闹春耕》《闹五更》《劝学》《孟姜女》《梁祝情》《梳妆记》《杨家将》《二十八宿闹昆阳》《功名英雄传》等二十余台剧目,传承崇尚诚实守信传统美德。同时,为了让花灯更加深入人心,罗世元与秦义君更是在表演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罗家花灯不拘一格,跳得很野蛮,越是野蛮越有趣,像跳、踩线筢子、十字步、拐脚,分很多种,还有跳跃,碎步、上下、跪拜等等动作,来围绕旦子去杂耍,围绕他跳,锣鼓家私一想,就开始唱开始跳,一折一折地来,是很有规律的。”罗家花灯负责人左国太介绍。罗家花灯开始要猜灯谜,以文化传承为主,以此来引起观看者的好奇心,“比如抓一把灰放在一个碗里面,然后再掺大半碗水,打一地名,谜底就是安徽(淹灰),如果猜不到,还不能开始表演。”
此外,罗家花灯在唱腔上讲究“九板十三腔”,即有九个板眼,唱一段有个板眼,十三个腔调。或高亢,或低沉,或严肃,或嬉笑,以传统剧目为本章,不断增强剧目的喜剧性、娱乐性,生、旦、净、末、丑,每个角色形象的刻画也惟妙惟肖,这也使得罗家花灯的表演日臻完善,口碑也越来越好。
随着罗家花灯的名气的增加,传播也越传越远,每年春节,远至石门山、官渡滩等地的村民都来请他们去跳。而罗家花灯不拘泥于传统延请的方式和一天只跳一家的规定,走到哪里,只要有人放鞭炮延请就去跳,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他摆什么就做什么,他摆梳妆记我们就跳梳妆记,反正进场要给别人开财门进屋,然后就跳梳妆记。每家最多跳三场,每晚要跳四五家。不是只此一家,这个只往前走,不往后退。正月十五晚上回来,专门选一个地点。每个跳灯的人都要出一些香、一些纸,将花灯等烧了才完灯。”罗忠庭介绍说。
后世接力 市级非遗再流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罗家花灯很多剧本被烧掉,罗家花灯一度停灯,一直到80年代初,罗吉仲、罗吉权、左明康等人又组织起老班子开始整理花灯传承历史和剧本内容,使得剧目得以传承。至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罗家花灯再度遇到传承困难问题。至2013年,退休后的左国太回到家乡,和罗忠庭等人商议,再次组织人马,重新编排罗家花灯,使得罗家花灯再次出现在大众舞台上,并于2015年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参演县里组织的展演活动。
“一月好唱小岗坪,花灯队伍闹沉沉;一来歌颂政策好,二来歌颂农村人。二月好唱小岗坪,一列车队小岗行;前头载起致富种,后面载起帮扶人……六月好唱小岗坪,一把花伞地里撑;当年小岗一场梦,今日共富乡村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罗家花灯传承班子也创作了许多与时俱进的花灯词。
现在,在乌川坑,无论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上学的儿童,几乎都能来上几句花灯调。和先辈们设堂传承花灯的初衷一样,罗忠庭、左国太等人在传承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更多地引导大家注重传统教育,引领乡风文明。